“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着眼于统筹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回顾民营经济发展史,我国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更推动着改革,已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民营企业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
眼晴向内——民营经济商机多多
“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大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国内可循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我们就作出判断,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建立在以内需为重点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讲的是内与外相互支撑,它的重心是落在“以内为主”上的。
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培育内需市场、发展新型消费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形成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内需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向纵深推进,释放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动能,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内向外——塑造国际竞合新优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早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织就了一张利益交融的“共生网”。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最近得以顺利签署,《中欧投资协议》完成谈判,为外贸型和有海外投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RCEP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循环的机制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开发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两种资源,同时也更好地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
“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将一同促进欧洲、亚洲两大区域的供应链更加紧密合作。中国的区域自贸网络会走深走实、越来越大,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表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相信今年的全国两会将为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释放新的政策红利。
我们也相信,只要勇于挑战、善抓商机,中国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