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益,很多人都以为,做公益不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吗?
其实,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做公益,必须平衡好公益与家庭生活、工作的关系。否则就会出问题!
在公益领域,有些人来去匆匆,终究是公益圈的过客;有些人一直都在,公益已经成为他们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有些人做公益,却是不忍心看到的情况:
有人为公益痴狂,周末假期就去做志愿者,却没时间照顾家人老小,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对家人的责任,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中甚是愧疚,但仍然放不下对公益的执念;
有人工资微薄,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省吃俭用,生活清贫。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高尚,让我们感动,应该向他们致敬。他们的德行,或许可称之为伟大,但为了公益过度消耗和牺牲自己,实在让人心疼。
汇中公益基金会一直不提倡过度公益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公益理念,倡导社会大众要在不影响个人及家庭生活品质的前提下,使用零花钱投入公益事业,量力而行做持久性慈善。这样的公益,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持续性参与公益,扩大覆盖面,形成良性的公益体系,推动社会良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健康公益生态格局。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过度牺牲自己,成为悲情英雄呢?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和思考,暂时总结出以下几类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01、无私奉献,变成无限奉献
有些人将无私奉献,理解为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变成二选一的对立关系,无视基本的人性需求。如此这般,无私奉献变成了无限奉献,苦难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换了不同的人承受而已。这显然不是我们做公益的初衷。
结论:反人性的牺牲不人道。
对策:理性认识。无私奉献,无疑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但此处的无私,是说行事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借公益牟私利,要克己奉公,不因私损公。一个人、一个群体,要维护公共利益,难免减损私人利益,比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但公共利益原本就是众多私人利益的聚合体,无私奉献决不等于无限奉献,克己奉公也并非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减损私人利益也不是让私人利益归零。
02、盲目坚持,最后骑虎难下
做公益和做任何事一样,都会遇到这些各种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我们期望太高,方向搞错了,方法不对,如果盲目坚持错误的方向和方法,一条道走到黑,拒绝放弃,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造成更大的损失。
另外,有些困难太大,不是我们坚持努力就能成功克服的,有些根源性的问题也不是靠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如果眼高手低,贸然去做超出自身能力之事,不仅会得不偿失,一败涂地,挫伤自信心,还会影响他人对公益的信心。
结论:无谓的牺牲不值得。
对策:量力而行。对个人或组织来说,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评估哪些事是我们能做的,哪些事是做不了的,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必要时懂得放手,不要让自己太累,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做公益需要坚持,但应该是坚持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降低期望,调整方向,尝试新方法,及时止损,将试错成本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总结得失,反思教训,同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03、道德绑架,终为虚名所累
做公益,行善助人,因具有利他性,确实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优秀者也可获得各种荣誉,成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这些“名”,原本自然而生,无须强求,也不该成为负担和牟利的工具,更不该成为过度牺牲的缘由。
因名声、荣誉导致的过度牺牲,主要源自道德绑架。当一个人因公益而获得某些荣誉,可能会被他人道德绑架,也可能被自己道德绑架,然后不得不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若超出自身的能力,就可能出现过度牺牲,比如苦活累活非他莫属,带病工作、经常熬夜加班,结果在岗位上累倒、病倒甚至猝死;有些人则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志愿者,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影响夫妻或亲子关系。
结论:多余的牺牲不好受。
对策:保持平常心。如果荣誉是你该得的,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一切如常,无愧于心即可。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但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做到什么程度是自己可以承受的。
04、不懂拒绝,欲承救世重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看到身陷困境的穷人、孤苦无依的老人、流离失所的难民、被虐待的小动物,我们都会生出不忍之心,欲助其自苦难中解脱。但有些人在面对遭遇悲惨的求助者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即使自己能力不够也不忍拒绝,为此散尽家财,卖掉仅有的住房,捐光养老钱,最终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虽然令人感动,但也唏嘘不已。
结论:被迫的牺牲不持久。
对策:别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即便家财万贯也救不完苦难众生,所以我们能救一个算一个。但我们可以专业救助机构合作,一起号召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政策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法律制度更加完善,这才是长久有效的济世良策。
05、人单力孤,却又不善合作
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公益路上的“独行侠”,主要是因为个人不擅长与人沟通合作,获取外部资源的支持(比如在亲友、同事中筹款),甚至有些孤傲自负,就算力不从心,也会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或合作请求。所以只能不断“压榨”自己和家庭的有限资源用于公益,自己清贫度日,家人也身受其累。
结论:孤独的牺牲不该有。
对策:与他人一起行善。公益并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所以,若非万不得已,不要一个人做公益。公益之路与志同道合者同行,以团队的力量做公益,分工合作,分担责任,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也需要发展更多支持者,为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让团队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
公益当然可以做,但何必过度牺牲自己呢?何必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呢?何必独自上路承受重担呢?能够做到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持续做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已经很不错了!
有个词叫“爱人如己”,意思是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如果只对别人好,自认为把爱给了别人,却没有好好爱自己,不舍得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幸福,这是对自己残忍,对自己不人道。如果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何以爱天下人?!
人人公益的时代,必定是量力而行、各尽所能的时代。